首页 > 最新动态 > 终末期癌痛患者更需要跨学科治疗(IDT)
最新动态
终末期癌痛患者更需要跨学科治疗(IDT)
2025-09-262

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 

IDT—— 跨学科治疗 (Interdisciplinary Treatment, IDT) ,是指由一个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医疗健康专家组成的团队,共同协作、同步介入为患者制定并执行一套统一的、涵盖生理、心理及社会层面的综合治疗计划。核心理念:其理论基础是 “生物-心理-社会”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,人的健康与疾病不仅是生物学因素决定的,还受到心理状态、情绪、社会支持、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。因此,有效的治疗必须同时应对这些维度。

目前国内广泛推广的“多学科会诊(MDT)”模式,更像是一种“技术联席会议”,侧重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,却容易忽略“人的整体性”。而IDT更注重“人的体验”,它要求团队持续陪伴、全程跟进,不仅关心“怎么治”,更关心“怎么活”。

相比之下,跨学科治疗(IDT)模式更符合终末期癌症患者的需求。IDT不仅包括医生、护士,还融入疼痛管理师、心理师、营养师、康复治疗师、社会工作者、志愿者乃至灵性关怀人员。这个团队不再仅仅关注“如何治疗疾病”,而是转向“如何帮助这个人”。IDT的核心特征在于其连续性和整体性团队从患者入院就开始介入,全程陪伴,不仅关注生理症状的控制,还兼顾心理社会的支持与灵性需求的满足。在IDT模式中,患者不再是器官的集合,而是一个完整的、有情感、有故事、有尊严的人。

  “安宁疗护”与“跨学科治疗(IDT)”理念的结合,堪称是医学实践中的“天作之合”。这并非简单的适配,而是由安宁疗护的核心使命与内在需求所根本决定的。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与整体性:安宁疗护服务的并非单一的疾病,而是面临生命末期(终末期)的“整个人”。患者的痛苦是多维度的,且相互交织影响。身体症状(生物维度):疼痛、呼吸困难、恶心、呕吐、疲劳、食欲不振等。这需要医生、护士、药剂师的专业评估和药物干预。心理情感困扰(心理维度):对死亡的恐惧、对家人的不舍、抑郁、焦虑、愤怒、孤独感等。这需要心理师、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疏导和支持。社会与家庭问题(社会维度):家庭关系和解、遗产安排、经济负担、子女抚养、工作交接等现实问题。这需要社工、个案管理师来协调资源和提供咨询。心灵与意义追寻(灵性维度):“我这一生的意义是什么?”“死后会去哪里?”等关于生命意义、信仰、寻求宽恕与安宁的问题。这需要灵性关怀人员(如牧师、法师、灵性关怀师)的陪伴和引导。任何一方面的痛苦得不到缓解,都会加剧其他方面的痛苦(例如,剧烈的身体疼痛会导致焦虑和抑郁;未解决的家庭矛盾会加重心灵的不安)。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医学专业能够独立应对所有这些挑战,必须依靠IDT团队。

生命走向终点,患者最需要的往往不是更多的技术干预,而是被理解、被尊重、被完整地看见。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痛苦被关注,自己的故事被倾听,自己的价值被肯定。也正是因为安宁疗护直面的是生命中最复杂、最深刻的议题——痛苦、死亡与意义,它天然地要求一种能同时关照人的身体、心理、社会关系和灵性的整体照护模式。而跨学科治疗(IDT)正是回应这种需求的医疗范式转变。它让患者不再是被动接受治疗的“器官”,而是有根有基、被全程陪伴的生命。在生命的最后旅程,每个人都应当有这样的权利:不再孤单地穿梭于科室之间,而是有一个真正的团队,守护着你的整体性与尊严,直到最后一刻。实现这一整体照护的最优且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实践形式。因此,IDT不仅是“适合”安宁疗护,它根本就是安宁疗护的核心执行框架和灵魂所在。

图片

节选《安宁疗护的灵魂“IDT”》,原作者:路桂军   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



中国麻醉药品协会
图片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